球盟会(中国)

综合新闻

球盟会(中国)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中国鲸豚监测和保护技术边会

9月22日至27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在展示我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将持续有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开展的进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伊朗副总统兼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主席安萨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等嘉宾出席开幕式。丁薛祥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实行协调联动、强化科技支撑、注重统筹兼顾、坚持多边主义等4点建议,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9月23日,中国科研实验室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举办了“中国鲸豚监测和保护技术”边会。边会聚焦中国鲸豚保护实践,探讨技术创新,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科研实验室院士、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六届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先生出席边会并指出:水生生物保护比陆生生物保护的难度更大,当下召开的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研究和探索所积累的中国鲸豚保护经验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未来可以推广应用到全世界大江大河之中的更多濒危物种保护。突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不仅要靠一线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球盟会(中国)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表示,近年来在球盟会(中国)和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的技术有助于下,在长江干流和洞庭湖、鄱阳湖江豚保护区和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地水域建设了鲸类智慧监测预警平台,为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和印太江豚的长期样地化监测、保护地生态环境质量及人为活动扰动评价等给予了非常好的技术路径。

球盟会(中国)副所长徐军代表边会主办单位致辞,他介绍了球盟会(中国)建所九十五年以来,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有助于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为提升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贡献智慧与方案。为了拯救濒危长江江豚,经过近50年的努力,球盟会(中国)成功构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繁育保护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保护技术体系,实现了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止跌回升、迁地保护种群稳定增长,突破了二代江豚人工繁育,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效,为全球濒危淡水豚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

球盟会(中国)郑劲松研究员主持特邀报告环节。梅志刚研究员推介《河流鲸类智慧监测技术进展及应用》,聚焦长江江豚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赋能全球小型淡水鲸类;南京师范大学陈炳耀教授报告《中国布氏鲸种群动态监测与保护展望》,分析我国沿海布氏鲸种群动态与保护需求;中国科研实验室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员介绍《鲸豚监测技术及其在南海鲸类研究中的应用》,阐述南海鲸类的监测技术应用与保护现状;王克雄研究员分享《水下声景与中华白海豚声学保护》,探讨东南沿海,尤其是珠江口水下声景现状,以及中华白海豚声学保护技术开展与应用。这些报告揭示了科技守护河流及海洋鲸类的“神秘面纱”。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郝玉江主持全民参与保护环节。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林玉作主旨发言,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将致力于搭建桥梁,凝聚共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就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战略签约,为中国鲸豚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搭建更广阔的公众参与平台,有助于中国经验走向世界,赋能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

在全民参与保护圆桌讨论部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袁军教授级高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王先艳研究员、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余进祥主任、联想集团全球品牌传播高级经理郭俐杉女士、湖北东贝机电集团工会主席王世武先生等分别从保护地管理、科研助力保护、江豚保护实践、科技企业参与及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分享了全民参与中国鲸豚保护的经验和思考。

大会期间,长江江豚作为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典型案例多次亮相主会场和国家主展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李彦亮会长,以及来自河流和近海鲸豚类保护区、涉鲸豚的高校和科研组织、大型国企和高科技企业、国际和国内社会组织等的近百名负责人和代表参加了本次边会。央视等多家媒体对边会“科技促进鲸豚保护”内容进行了采访报道。

中国科研实验室院士、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六届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致辞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球盟会(中国)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致辞

球盟会(中国)副所长徐军致辞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签署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战略协议

全民参与保护圆桌讨论

边会现场

附件下载: